AIESEC中山分會(AIESEC NSYSU)/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班二年級/黃齊翰/突尼西亞
2013/01/14~2013/03/09
碩二寒假,幾乎是最後一次的長假,不少同學已經開始為了畢業努力,而開始著手撰寫論文。對我而言,準時完成論文固然相當重要,但由於從來沒有當過志工的經驗,且有個讓自己磨練心志及探索自我的機會也是很吸引人的,因此就有點不合時宜地參加了AIESEC的海外成長計畫。這個計畫是提供申請者平台,讓申請者依自己喜好選擇參與國家及志工專案內容,讓申請者主動並進行配對,配對成功就可以出去了。
突尼西亞,位於北非,語言為阿拉伯語及法語,英文在當地用處不大,居民幾乎都信奉伊斯蘭教,兩年前在此有過宗教自由化的茉莉花革命而造成了「阿拉伯之春」運動,也是非洲數一數二先進的國家。之所以選擇突尼西亞的原因是我體驗與臺灣完全不同文化的環境,藉由主動適應當地環境而讓自己更圓融且獨立,而華人寥寥無幾的阿拉伯國家正好符合我的需求,且該國家是相對自由、平等的,因此就與當地組織配對。
雖然也有過幾次出國的經驗,但自己搭飛機出國還是頭一遭,從志工專案配對、線上面試、寄護照至國外辦理簽證、買機票、保險、行程規劃都是自己研究,雖然過程繁複但處理完成後相當有成就感,也增加了些自我感覺良好的自信心。
經過了35個小時的搭機與轉機,終於抵達突尼西亞。機場內所有標示都是三行-阿拉伯語、法語、英語,心理剛要鬆了一口氣:「原來英語這麼普及」,就被來接機的當地人給打破了這幻想--只有機場才有英語。但幸虧當地AIESEC組織算是「相對」比較會英語的年輕人,有問題時可以直接連絡他們,減少了很多語言障礙。
在突尼西亞的專案工作內容是在一個殘障育幼院非營利組織中工作,與三到七歲的一群小朋友唱歌跳舞做勞作等等能讓他們開心的事務。由於我是亞洲臉孔,起初許多育幼院的小孩因為較不熟悉、語言不通比較害怕與我互動,但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漸漸對我越來越認識,不會講阿拉伯文的我也能玩在一塊,讓對小朋友很沒耐心的我很有成就感,且越來越喜歡小孩子。專案工作結束時,不知道我隔天就不會出現的孩子們還是一如往常「Jason~Jason~」的叫著,雖然不捨但還是得離開。希望我在育幼院的幫忙對他們的人生中有那麼一丁點的影響,這就是我最大的滿足啦!
除了在育幼院工作外,我也必須與各國海外志工以及突尼西亞當地AIESEC成員互動,如一起舉辦地球村活動、規劃出遊、辦Party,由於各國的文化差異甚大,每天都有許多溝通協調的挑戰。在這當中我發現英文的重要,若彼此沒有共同的語言,甚至是溝通時有一方英文不夠好,十分容易產生誤解而不歡而散。
當然,即使有共同語言也很可能產生誤解,在這次計畫中遇到不少中國大陸人,雖然都說中文,但許多用詞遣字和我已經差太多了,不過母語相同算起來還是比較好溝通解釋的。舉例而言,有次在當地家樂福買東西遇到一位在那工作的中國員工,劈頭就說:「嘿,小伙子!」,在我想法中這是有點不客氣的稱呼,於是我馬上露出了不悅之臉色,但經過解釋後才知道這是中國大陸對年輕男子的說法,令我有些不好意思,也很快就釋懷了。
週末的自助旅遊也是這次計畫很重要的自我安排之一!看著寂寞星球旅遊書(Lonely planet)上面所載的美景、美食,被路癡如我給一一探索出來,那成就感實在難以言喻。
在這短短的兩個月中,我做了許多在臺灣很少做的事,自己出去旅遊、不斷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及想法、和許多當地小販殺價、和企圖騙錢的計程車司機討價還價、為了準時到家搭上陌生人的機車飆車回家、為了爭取自己的權利和當地人大吵、在當地寄宿家庭住了兩個月、自己做飯。
回國後,發現自己很樂於分享許多東西,就像在國外時習慣分享自己臺灣文化一樣自然;溝通時比較有耐心聽對方的意見(畢竟不同口音及文化外國人都能耐著性子溝通了);也越來越常注意國際上發生的事情,原本只是地圖上與我毫不相干的某個國家,在這次計畫中認識了許多國家的文化讓我好像跟這些地方產生了連結,而想進一步關心,這是以前打開報紙只想先翻到娛樂版的我所想像不到的。
"Learning by doing",是我這次出國的座右銘。不試一下,怎麼知道自己是誰?